7月1日,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组织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情况”专题调研组到厦门开展专题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民办学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情况。调研组先后赴厦门英才学校、厦门华厦学院及我校开展调研,并在我校第一会议室召开专题座谈会。
调研组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科学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郑永和带队,福建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张路、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元鼎陪同调研。
参加调研的成员有: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魏锐,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科学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猿力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总监张力康,猿力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人员汪诗谕,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秘书处办公室副主任段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苗成林。
参加此次座谈会的厦门代表有:厦门南洋学院创办人、南洋教育投资董事长鲁加升教授,厦门南洋学院校领导钟石根、许智坚、侯红科,厦门华厦学院常务副校长陈民伟,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科学教研员高翔,厦门英才学校崔建峰博士以及各校相关人员。
座谈会伊始,郑永和教授介绍了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我校执行校长钟石根针对调研内容,全面介绍数字南洋建设情况,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产教融合及勤工助学精准推送的具体应用场景,同时分享了我校服务翔安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他表示,我校派出7位教师担任翔安区中小学科技副校长,开展科学教育规划及科普知识讲座、指导科创兴趣小组及科创大赛、三创科技研学基地及科技研学等。
针对如何运用好人工智能,鲁加升教授提出“工具为人所用,教师是关键”的核心观点,一是机器人永远不是人,只是某些方面超过了人类;二是机器人永远是人在控制的一种工具。他指出,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师运用人工智能的能力与素养。他以南洋学院独具特色的“基于勤工助学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进行分析与阐述。他提到,我校将勤工助学做成了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勤工助学与学生实习实训、劳动教育、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深度结合,构建起阶梯式实践体系。这一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会上,与会人员就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配置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等内容展开探讨。
调研组参观学校特种机器人产业学院
调研组参观学校无人机产业学院
调研组参观学校服装信息一体化实训室
调研组参观学校金牌橱柜产业学院
调研组参观学校艺术展厅
会前,调研组参观了我校物联网+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工程中心、无人机产业学院、特种机器人产业学院、服装信息一体化实训室、智慧仿真VR实训室、智慧南洋校园仿真中心、金牌橱柜产业学院、创业活动中心等,对我校设施设备和人才培养成果表示高度赞赏。
座谈会人员合影留念